總覺得真珠子的風格完成度很高,簡直像是生物。我們不會指著生物直接問:「你為什麼長成這樣?」而是會在感動發生後對比我們原有的知識系統,試圖追尋原因。因此這篇訪談也只提供更多的外圍線索,不求簡化轉譯和觀點套用。歡迎看完訪談再來看一次展,也許不小心就「進去」了。而之後的地圖,也得自己畫囉。
***
提問者:黃尖
--本次個展可說是《聖少女Chio妹》促成的呢!可以告訴我們跟這部作品有關的趣聞嗎?日本的讀者有什麼反應?妳覺得這部作品的哪個部分最有趣?
畫完《聖少女Chio妹》後,我立刻拿給今日町子、辛酸なめ子、清野とおる、田房永子等人氣漫畫家朋友看,印象中他們的評語是:「好驚人!」、「好瘋狂」、「超不妙的」。某讀者看了之後不太舒服,立刻就跑出去了。似乎覺得這些漫畫跟我之前畫的單幅畫作很不一樣。
我做夢都想不到這部漫畫會擺在台灣的Mangasick!
我把十二年前完成的這部作品重讀一次後,印象最深刻的是:Chio妹和爸比在夕陽下纏綿時,Chio妹站在客觀角度說出的台詞。「啊 我和爸比/在夕陽照耀下/一定很美吧」她沉浸在自戀氣息的那一幕讓我很喜歡。
--妳的展覽概念文提到,本次展出的布偶是童謠的具現,那為什麼會製作兩種布偶呢?
它們象徵了日本與亞洲、歐洲圈,大家感情和睦地玩在一起。
--其實無分格的漫畫,也就是所謂的「圖文創作」,在台灣相當風行。有些人會設立臉書粉絲頁發表作品,更有些人受到發掘,在主流市場推出作品。這類作者重視的是具普遍性的主題,讀者共有的經驗或煩惱。雖然有「圖」,但圖較像是「文」的附屬品。
不過,真珠子的漫畫似乎又跟那類圖文作品有微妙的差異。透過「以自身特殊經驗為本的漫畫」,妳最想傳達給讀者的概念或感情是什麼?
我最終想表達的是:「什麼都辦不到,人生好虛幻。」因此我們應該不用那麼苦惱吧──這就是我希望和大家共有的想法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、強化自己的過濾能力,我最近正在實踐一件事:累積各種人生經驗。
--妳在過去一年內畫了大量的漫畫,帶來Mangasick展出,我們真的很開心!不過,我讀妳的部落格文時,發現妳有次說要畫出滿意的畫作再更新自己的官網,結果下次更新已是七年後(?!)也就是說,對真珠子來說,畫出滿意的畫作比滿意的漫畫還要困難嗎?製作繪畫作品時難以滿意自己的表現,是因為妳預設的觀看者不同嗎?(比方說,次文化 vs 當代藝術?)還是說有其他理由?
這個嘛……養成畫漫畫的習慣後,我獲得了很大的幫助。
我原本就知道,自己是不定期產出東西就會發狂的人,後來發現如果以漫畫的形式進行表現,我會有莫大的充實感。所以才說或得很大的幫助。我不會考慮觀看者。
--真珠子的畫風有點像小朋友塗鴉,非常特別,看過一次就不會忘記。這是經過種種嘗試後才磨出來的嗎?有誰或什麼作品影響妳的創作風格?
我從竹久夢二那裡領會了日本的抒情性之本。少女漫畫繼承了夢二的抒情,而向我指出少女漫畫本質的,應該是《心跳在午夜》(註:大然出版社譯為《我們一家都是鬼》)吧。
再加上,我只畫自己覺得舒暢的線條。不斷往那方向追求,就得到了現在的風格。
還有,我最近正透過書本回顧生命中影響我的種種事物。整理出的文章都放在shimirubon這個書評網站,很希望大家去看一看。
--《我的三字頭歲月》(私の30代」)的編輯後記提到:三十歲這時年的「後七年左右浮浮沉沉,非常痛苦。心中焦躁難以形容……總之,我什麼有的沒的事情都去嘗試了。」妳有無法克服的難關嗎?心境方面有什麼變化?
剛才也提到過,自從開始開始畫日記漫畫後,我獲得了很大的解脫。
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焦躁全部都能夠轉化為作品。
我現在覺得自己的人生比任何電影都還要有趣得多。
--最後請妳給台灣朋友幾句話!
過去一年,我一直都很嚮往台灣。能親自拜訪那裡、展出作品,和大家見面,我真是覺得太棒了。
我打算以台灣體驗為本,製作一本結合攝影與繪畫作品的故事書。明確又強烈的意象已經在我心中飄飄然地浮現,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。
下個月,我預定在東京的Art Bar「星男」展示攝影作品,販賣書籍。
能去台灣真是太好了,感謝大家看我的作品、買我的作品。
也感謝幫我牽線的山田太郎先生和讓我舉辦展覽的Mangasick的兩位店主!
為了促進台日相互理解而設想的訪談也讓我很開心,我接下來也想更了解台灣。
之後我一定會再去台灣的!謝謝!!!
後會有期。
【下台前的回望:我到底看了什麼?】
縱觀真珠子的活動歷程與訪談的回答,會發現這個展主要呈現的作品,也許是真珠子開始創作以來最不容易快速進入的一個系列(笑)。
雖然真珠子原本就屬於「以韻味而非技巧取勝」的畫家,但你如果打開《真珠子37歲》畫集看她的繪畫作品,還是會發現許多直觀上具備震懾效果的元素:線條時如昆蟲刺毛、時如樹木氣根(書法底子還是在這地方漏洩了)靈動,雖不寫實,但細密群聚產生的紋路仍然吸睛;繽紛的配色、少女意象、她的超現實主義養分就更不需要贅述了。
如今,她放下繪畫完成度,轉而開始畫漫畫,感覺像是原本還會進錄音室錄音,現在根本變成超低傳真宅錄。雖然她在訪談中回答:原本就不會考慮讀者。但我還是猜測,劇本先行的「(真實體驗)漫畫」這個形式,有助於消解她與繪畫的緊張關係。她於是開始大量創作。有趣的是,她的「圖文」總是黏合了巨量資訊,實際上已溢出「方便與讀者溝通」的類型前提,流回藝術創作的方向,但又沒有真正到達。
透過這個曖昧又充滿意外性的形式,她重新通過自己,也拋射出各種毒素。不久前,她也開始將這種形式結合到書評、影評撰寫上,文字的比重越來越高。(易讀性不曾提升,還是得讀她另外打字的稿子才讀得懂,笑。)她未來到底會往哪裡去呢?這刺激感也是她創作活動的魅力之一啊。
***
【下台前的回望:我到底看了什麼?】
縱觀真珠子的活動歷程與訪談的回答,會發現這個展主要呈現的作品,也許是真珠子開始創作以來最不容易快速進入的一個系列(笑)。
雖然真珠子原本就屬於「以韻味而非技巧取勝」的畫家,但你如果打開《真珠子37歲》畫集看她的繪畫作品,還是會發現許多直觀上具備震懾效果的元素:線條時如昆蟲刺毛、時如樹木氣根(書法底子還是在這地方漏洩了)靈動,雖不寫實,但細密群聚產生的紋路仍然吸睛;繽紛的配色、少女意象、她的超現實主義養分就更不需要贅述了。
翻攝《真珠子37歲》畫集
如今,她放下繪畫完成度,轉而開始畫漫畫,感覺像是原本還會進錄音室錄音,現在根本變成超低傳真宅錄。雖然她在訪談中回答:原本就不會考慮讀者。但我還是猜測,劇本先行的「(真實體驗)漫畫」這個形式,有助於消解她與繪畫的緊張關係。她於是開始大量創作。有趣的是,她的「圖文」總是黏合了巨量資訊,實際上已溢出「方便與讀者溝通」的類型前提,流回藝術創作的方向,但又沒有真正到達。
透過這個曖昧又充滿意外性的形式,她重新通過自己,也拋射出各種毒素。不久前,她也開始將這種形式結合到書評、影評撰寫上,文字的比重越來越高。(易讀性不曾提升,還是得讀她另外打字的稿子才讀得懂,笑。)她未來到底會往哪裡去呢?這刺激感也是她創作活動的魅力之一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