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0221

臨走前,回望房間最深處的螢光--訪聰明

Image

疫情之後,辦了幾次素未謀面的創作者的展覽。聰明也是其中之一。不知為何,他們的作品都使得雙方的陌生成為一種舒服,甚至具備某種必要性的距離。他們把貨運進走廊盡頭的某個房間,離開,我們在指定的時間內進入,帶走,然後在世界另一頭的地下室攤開展示。

說實在已經很夠了,不過我們還是把握這近乎擦身的機會,將觀察他創作的過程中累積的好奇拋下她,也幸運的得到了回應。

--這是我們第二次辦中國創作者的展覽,中、台環境畢竟相當不同,因此想請你簡單分享創作路上對你有深遠影響的作品,不限平面視覺藝術。

在繪畫中對有我影響的藝術家和作品有很多,每一個都在不同時間為我的創作提供新的思路,所以說不出來對我影響最為深刻的,但是可以介紹一下我喜歡的藝術家。

一位是來自德國的藝術家Ruprecht von Kaufmann。他的作品帶有淡淡的灰調,畫作極具張力並且充滿令人不安的情緒。畫中的世界也位於現實與虛構,可能與不可能之間。他的具象作品充滿了黑色幽默和憂鬱的氛圍。

Image

Paar auf dem Sofa, 2019
Image
Wer Hat Angst Vorm Schwarzen Mann? (Who's Afraid of the Man in Black?), ca. 2004
Image
A state of flux, 2013

還有一部影響我繪畫風格的動畫,就是《Over the garden wall》(「花園牆外」,台譯「謎樣森林」)。這是一部非常棒的迷你劇,由幾個不同的黑暗憂鬱的小故事串聯的主線,每一集都包含了險惡和離奇的元素,從長滿藤蔓的南瓜頭巨人到長著牙齒、眼睛發光的黑狗,再到被鈴鐺響起的骷髏臉惡魔附身的人。我非常喜歡這部動畫裡的氛圍,雖然是黑暗童話,但它又構造了一個溫馨又古怪的地方。我在創作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思路,希望在畫一些creepy的生物和場景時同樣又有可愛的點。

Image
Image
Image
--你的風格感覺是網路原生世代的一個典型:目前還模模糊糊被辨識為「日式」的造型方法(展場留言本上有人說他先前一直以為你是日本人),和大量充斥的西洋意象結合,被一個中國人畫出來。這已不是什麼特別的現象。

特別的是,你描繪這些西洋意象時並不像在使用「動漫」族群約定俗成的視覺語言,並不站在那基礎上建構世界。畫中的超自然情境甚至仰賴描寫節制、沉著的服飾、傢俱、擺設來撐起寫實感,於是「現實和非現實相接」才有辦法被表現出來。

那反而讓我們好奇,你為何執著於描繪這些未經誇張化的西洋意象?它們和你所處的物質或精神世界有什麼關係?

其實我並不是執著於描繪某個西洋印象,我的繪畫是階段性的,在前一階段創作注重自我的剖析與探討,現在更多往故事性發展,一直在嘗試新的東西和創作。中學的時候我就對cult片有著濃厚的興趣,比如楊·斯凡克梅耶的動畫,《魔女嘉莉》 、《失嬰記》等電影。
Image
《魔女嘉莉》電影海報
Image
楊·斯凡克梅耶《愛麗絲》場景
Image
聰明〈魔女〉

這類電影具有跨類型、跨媒介、跨文化特徵,也有獨特的美學,帶有宗教,倫理道德等色彩,所以基督教、聖母、十字架這種典型的西方符號我也經常運用在繪畫中。
Image
〈自戀〉。背後有巨大的聖母像蠟燭。
Image
〈閃靈〉。款式繁多的十字架。
我認為這些和所處的精神物質世界並沒有太大的關系,只是滿足我腦中的空想,回味觀影後的餘溫產物。至於日式的造型畫風也是從小受到日本動畫漫畫潛移默化的影響,不過我現在也在嘗試新的繪畫風格擺脫一些固有印象,我不喜歡在繪畫中一成不變,畫風對於插畫師來說既是名片但也是枷鎖。

--「死亡」是乍見你作品首先會注意到的主題,再看下去會發現「我與我的對峙」也頻繁出現在畫中。他人在你的世界中,也許是比「我的幻影」還要虛幻的存在,類似〈我想結束這一切〉牆上的喪禮出席者投影。描繪這些自省者樣貌的困難和愉快之處是什麼?描繪時會特別留意什麼?
Image
〈我想結束這一切〉。自棺木內往外看的視角。
描繪這些時自省者時其實就是在描繪自己,人都是多面性的,是三維立體的,這些都是不同的我,不能用一個符號或者標籤所定義。
Image
〈秘密〉
Image
〈Who am i〉
愉悅之處是可以隨意的給自己安排在現實生活不能成為的角色,這也是困難的地方,因為自己沒有體驗過,只能靠想像再根據來自網路,電影或者他人的描述來繪製。
畫這類作品時好像沒有特別留意什麽。

--這次展覽作品中你自己特別喜歡的有哪些?也想請你分享它們的背景資訊。

我比較喜歡的是《我想結束這一切》這張,這張畫的名字來源於《I'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》的同名電影,其實畫的內容和電影沒什麽關係,畫中的「我」躺在床上,在腦內度過自己的一生。

Image
〈我想結束這一切〉

我覺得很多人都幻想過這個場景,就是當自己死後會有哪些人出現在葬禮上,這些人在葬禮中面對我的遺體又會露出什麽樣的表情,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,所以沒辦法真的參加自己葬禮,於是我幻想出一個場景。

--今後有什麼計畫或目標嗎?

目前計劃是畫完「漂流日記」。
Image
「𝐃𝐫𝐢𝐟𝐭𝐢𝐧𝐠 𝐃𝐢𝐚𝐫𝐲 Day 1 The first day drifted to the cemetery, just a normal day.」
我很少能堅持畫完一個系列的作品,因為同樣的主題創作會讓我感到厭煩,漂流日記對我來說也算是一個挑戰吧T T。再到未來還沒有具體計劃,我屬於走一步看一步的類型。

2022.2.18電郵訪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