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ngasick店內正在舉辦青林工藝舍小書展,即日起一直到三月底。訂閱Mangasick粉絲頁、關注我們所發布的情報有一段時間的朋友們應該都對青林工藝舍、青林堂這兩個名字耳熟能詳了,但它們的關係到底是什麼?到底為什麼受到這麼多另類漫畫創作者與愛好者的推崇?就利用此篇文章重頭說起吧。以後應該會整理、擴寫成Mangasick第二本自製zine,敬請期待。
長井勝一自傳
大正十年,宮城縣塩釜的長井家誕生了名為勝一的少年。他的父親於大正十二年得知關東大地震在東京釀成嚴重災情,決定前去確認弟弟的安危。然而他發現弟弟一家安然無事,還在災區吃到他此生最好吃的蕃薯,大為震驚,決定向家族集資批貨回宮城縣賣。但他在物流方面根本是外行人,運送銜接出了問題。秋天進貨的蕃薯竟然在冬天才運達,全都凍得硬梆梆的,無法當作商品販售。
長井一家原本想靠蕃薯大賺一筆,反而因此破產。幼小的勝一就這樣跟著爸媽、叔父一家、二叔一家連夜潛逃到東京。逃到東京的長井一家改賣車輪餅,經濟穩定了下來。勝一幫忙拆舊雜誌做成包餅紙的過程中也接觸到吉川英治、子母澤寬等一般小學生不會讀的小說作品。
他對讀書有興趣,但並沒有什麼志向可言,小學畢業後到技職學校讀電工只是為了繼續在學校混,後來偶然讀到礦產公司社長的自傳對採礦業產生憧憬,於是改讀早稻田手工學校採礦冶金部夜校,白天在礦業公司打工,以製作地圖為主要業務。升學後接受學校老師的安排到剛成立的滿洲國闖蕩,先是待在礦業公司,接著又聽公司前輩的提議進入滿洲航空公司就職,製作機密地圖,身分等同於關東軍第二要員。某次到南京出差時遭受激烈敵襲,使他相信日本即將戰敗的傳言,於是利用通行公文溜回日本。
天皇玉音放送宣布日本敗戰的隔天,勝一來到淺草發現許多人在擺攤賣各式各樣的東西,賣的速度非常快,他決定去載姊夫舊書店的漫畫改裝本(戰時物資匱乏沒什新刊,所以會把舊書拆開加新封面販售)來賣,瞬間完售,連續擺攤一個月後姐夫倉庫裡所有的書都沒了,他們於是去批四萬份戰前鐵路地圖來叫賣,結果還真的賣完了。
由此經驗出發,勝一決定投入特價本漫畫、出租漫畫的生意,並與漫畫家白土三平相遇。白土三平當時已有作品流通,但尋求新作出版機會卻屢屢吃閉門羹,他懷著「這間再不行我就不畫漫畫了」的想法走進勝一的古書店兼出版社,結果勝一早就注意到他,兩人於是展開合作。當時出租漫畫業者普遍認為漫畫「不過是混口飯吃的工具」,但白土三平極度重視自己作品,完成作品必定標示日期,勝一受到影響也開始會在漫畫上放版權頁。日後勝一因肺結核長期住院,想的也是:「我若能活下來,一定要認真出版漫畫。」
一九六二年,肺結核痊癒的長井勝一創立了青林堂,發行的第一部作品即是白土三平的忍者漫畫《Sasuke》。一九六四年,青林堂則推出不走漫畫出租通路,而是進入正規書店通路的傳奇漫畫雜誌《GARO》,讓白土三平連載他構想多時,最後也連載長達七年之久的史詩漫畫《KAMUI傳》。
當時漫畫市場景氣之好是目前完全難以想像的。戰後出版通路還未恢復的混亂期,出版紅皮漫畫(印在劣質紙張上的漫畫,目標讀者是兒童、青少年)的小出版社隨隨便便都可以印個三萬本,批給書店的單位是千本,有的書店進貨量可達二、三千之多,而且是在完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。
GARO創刊號與第二期,皆以KAMUI傳為封面
《GARO》創刊初期的讀者還是以小學高年級、國中生、工廠與商店的年輕員工為主,即租書店的主要客層,不過短短幾年內大學生讀者便快速增加,主要是因為六○年代學運時期的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觀點閱讀白土三平的《KAMUI傳》,深感共鳴(雖然作者本人否認他是想要表達鬥爭思想;青林堂社長長井勝一推測他是以過去遭受霸凌的經驗為出發點),《日本文學》、《思想科學》等雜誌也開始針對白土三平和《GARO》本身製作專題。
一九六五年,白土三平在《GARO》第十期上撰文呼籲新人投稿,藉漫畫表達對高度成長期社會亂象的不滿,在實驗與刺激中求成長,將《GARO》視為實驗摸索之場域加以妥善利用。《GARO》也確實成為非典型新人漫畫家的重要產地,以及另類老手漫畫家的遊樂場。以下就列舉幾位曾於《GARO》發表作品的漫畫家淺談:
1. 水木茂,應該不需要什麼說明吧。長井勝一開出租書出版社時期就開始跟他合作,《GARO》創刊初期,他不僅以水木茂這個筆名發表短篇漫畫作品,同時也以本名武良茂發表幽默短文、以東新一郞之名針貶時事,大為活躍。
2. 柘植義春(つげ義春)。白土三平和長井勝一都激賞的作者,《GARO》創刊初期兩人都想向他邀稿,但沒有對方聯絡方式,乾脆在《GARO》上刊「柘植義春先生請跟我們聯絡」的廣告,結果他真的冒了出來。他在《GARO》上發表了主題、敘事手法與純文學通同的漫畫作品,是另類漫畫界備受尊崇的巨匠。
3. 永島慎二。曾任手塚治虫助手,人稱青年漫畫教祖,對六○年代新宿文化、大島渚感興趣的朋友不能錯過他的作品《瘋癲族》(フーテン)。
4. 辰巳嘉裕(辰巳ヨシヒロ)。想出「劇畫」一名詞以區隔兒童漫畫與青年漫畫市場的大阪漫畫家。在主流漫壇活躍但還是覺得不夠盡興,於是在《GARO》上發表自己偏好的作品。
5. 滝田ゆう。記起來,考試會考,好啦是會出台版。(台灣另類漫迷:?!!!)他是出租漫畫風行時期就出道的作者,在東考社社長櫻井昌一(辰巳嘉裕的親哥哥,自己也畫漫畫)介紹下開始在《GARO》發表作品。他在寺島町的私娼街玉之井長大,以實際生活體驗譜出的《寺島町奇譚》為代表作。
6. 林靜一。一九六七年在《GARO》發表第一篇漫畫,最著名的事跡是幫小梅糖設計了形象角色小梅ちゃん。他描繪的女性以纖柔美感見著,因此有人稱他為「現代的竹久夢二」。
7. 佐佐木MAKI。《GARO》出道,台灣讀者比較熟悉的作品應該是他幫村上春樹畫的羊男插圖,其實他有實驗性非常高的超現實風格作品。
8. 安西水丸。另一個跟村上合作所以在台灣有一定知名度的插畫家,原本是平面設計師,在《太陽》雜誌編輯嵐山光三郎的影響下切換跑道當起插畫家,也因為他的介紹才開始在《GARO》上發表一些哀愁清冷的作品。
其他還有:池上遼一(出道)、安部慎一、鈴木翁二、古川益三(MANDARAKE社長)、古屋兔丸(出道)、久住昌之(《孤獨的美食家》原作,也是《GARO》出道)、赤瀨川原平(前衛藝術家,第一篇漫畫刊載於《GARO》)、逆柱いみり(出道,當時筆名為望月勝廣)、西岡兄妹、日野日出志、丸尾末廣、花輪和一(出道)、荒木経惟(刊載攝影作品)等等,大家看這份名單應該充分體認到《GARO》的重要性了吧?接下來終於要提到青林工藝舍與青林堂的關係了。
收錄GARO眾多作者的隨筆,
主題都是他們眼中的GARO,
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!
一九七○年,柘植義春休筆,七一年,白土三平的《KAMUI傳》第一部連載完畢,《GARO》的銷售量大幅下跌。青林堂被迫轉型尋求生路,長井勝一找活躍於其他雜誌的作者來開創新局,但這些空降部隊在當時的編輯高野慎三看來太不「GARO」了。認為漫畫不該降低水準迎合時代變遷的高野慎三於是離開青林堂,創立北冬書房。七二年進入青林堂擔任總編的南伸坊則打出「趣味主義」路線,只要是夠有趣的作品都能刊載在《GARO》上。該路線的代表作品為廣告文案撰寫人糸井重里擔任編劇、插畫家湯村輝彦作畫的《企鵝飯》,它也是八○年代拙巧(ヘタウマ,技巧拙劣但別有一番風味的趣味作品)風潮的先行者。
青林堂與《GARO》順利熬過八○進入九○年代,但書籍銷售量持續下滑,社長長井勝一也已上了年紀,無力繼續經營,於是決定將經營權轉賣給第三者。一九九○年,他聽從編輯朋友的建議找上軟體公司Zeit的社長山中潤,聊三十分鐘左右就成交了。編輯部沒有異議,大概是因為Zeit其實是一群柘植義春迷共同創立的公司,也曾把〈螺旋式〉(ねじ式)遊戲化。社長山中潤也確實是《GARO》迷,明白青林堂的價值。讓渡經營權六年後,長井勝一便過世了。
一九九五年,Windows作業系統上市,Zeit在外國軟體大量湧入日本的過渡期發展受挫。山中潤以Zeit資金以及青林堂名義推出的《Digital GARO》(其實是上網包,但通路不接受單一片光碟形式的商品,所以只好加塞紙本雜誌)大滯銷,不久後他自己也病倒,於是將Zeit交由商界前輩福井源經營。山中潤原本想為青林堂尋找其他買家,但最終還是在福井源的要求下交出法定代表人印章。青林堂編輯部對這件事情的回應是:編輯集體辭職。《GARO》因而臨時休刊。
Zeit最終倒閉。青林堂於九七年重整後讓《GARO》復刊,但方針與過往完全不同,並沒有找回當年的讀者。反反覆覆地復刊、休刊數次後,二○○二年起就不曾再發行新期數。如今青林堂以出版右派書籍為主,不過GARO的精神並沒有死滅──集體辭職的青林堂編輯接受「當初與《GARO》關係密切之人」(可能是作者或其他出版業人士?)的出資另起爐灶,創辦了青林工藝舍,並推出《AX》作為《GARO》的後繼雜誌。
長井勝一與電影《摩托車少女》的主角
(改編自鈴木翁二同名漫畫)
一九九七年,《GARO》最後一任副總編手塚能理子小姐創立了青林工藝舍。
離開青林堂當時,她其實並沒有開出版社、當社長的念頭,但拍拍屁股就走並不負責任,《GARO》培養出的漫畫家也會失去發表作品的重要場域,況且還有有心人士明知另類漫畫很難賺錢仍願意資助她,她才決定成立公司,承接舊青林堂的精神。創業初期,公司內的七個人全部都邊打工邊處理青林工藝舍的事務,半年後終於發出薪水,但也只有五萬日圓。旁人都不看好他們,甚至有人認為他們只能再撐半年,但他們一搞就是十七年。
除了發行單行本之外,青林工藝舍也推出了《GARO》實質上的後繼刊物──《AX》。兩者內容同樣自由奔放,不過《AX》還多了一個特色,就是刊登作品並沒有稿費可以拿!當然這不代表青林工藝舍的作者可以吃空氣過活。連載期間沒有進帳,但集結成單行本發行時就會有版稅可領,創作者並非完全無償貢獻自己的心血之作。只是另類漫畫銷量本來就不可能大到哪裡去,創作者大多有其他主業,或具備畫家身份,靠更穩定的收入來維持生活。
總言之,青林工藝舍存在的最重要意義,是提供一個舒適的巢穴窩藏「追求新穎表現手法」的創作者和讀者,讓他們可以迅速找到彼此,保存、發展共有的審美觀。他們是為了維繫這個平台而營利,並非為了營利才創造一個平台。銀彈不足的情況下,不斷挖掘新人其實是一個既理想化又實際的方針;茁壯離巢飛往較主流雜誌(例如Comic Beam)的作者也往往會回來發表「只有青林工藝舍能接受」的作品。青林工藝舍那生猛、不羈、求新的形象就在編輯、作者、讀者的共謀中確立了。
漫畫要特立、漫畫要開放、漫畫要實驗。 很難形容當時我們看到這三句話的感覺,只覺得宇宙之門已經打開了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